许多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之一就是观察力极差,从而导致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低下,由此可见,让孩子具备的观察力的品质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观察能力、敏锐能力非常关键,这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率以及正确性。那么,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方法有哪些呢?
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一,带着一定的兴趣和明确的目的对事物进行观察。
培养孩子从小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周围的人和物,要让孩子带着明确的目的和兴趣去观察,这样才能丰富孩子的生活和视野,让孩子对生活的感悟更深,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深刻,这样观察的过程也才会更有趣,结果才会更详尽。
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接触、闻、听、问等手段配合观察活动的进行。
我们必须要明白的一点是,观察生活并不仅仅局限于用眼睛“看”,还要通过多种感官和渠道去探索生活、感悟哲理,这样才能多角度提升孩子的感知力,让孩子对生活的点点滴滴体会得更深。
三,要善于总结观察对象的共性及特点。
孩子在生活中观察事物时,要引导孩子注重梳理特点、总结共性,这样才能详尽细致地感受出观察对象,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景色,获得更全面的体验。
四,对观察对象既要全面了解,又要对其局部进行重点观察。
引导孩子在观察生活要细致,要做到有序,既要学会从整体上观察事物,又要善于观察局部的细节,这样的观察和思考才会有点有面,层次分明,全面而又具体。
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特点
1.观察的目的性较差。初入学的儿童观察的目的性较低,他们的知觉主要由刺激物的特点和个人兴趣爱好所决定。
2.观察缺乏精确性。低年级小学生观察事物不细心,全面。常常很笼统,模糊。只能说出物体的个别部分或颜色等个别属性。对事物间细微的差别难以觉察,不能表述。例如,在刚学写字时,常常不是多一点,就是少一横。对于“复”“夏”和“析”“折”等形近字常混淆。
3.观察缺乏顺序性、观察缺乏深刻性等。
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应根据儿童观察能力的特点进行有目的的培养,不要急于求成,要引导儿童、培养儿童在观察事物时从无意识的方向向有意识的方向发展,从笼统的观察向精细的观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