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考试中,阅读理解是小朋友最容易失分的部分。然而,几乎所有的课外阅读都节选自小学生必读课外书。如果孩子没有接触过某一题材的书籍,而又刚好考到了,脑子肯定一片空白。那要克服课外阅读这只“拦路虎”;必须坚持每天阅读课外书。下面具体来看看孩子课外阅读理解能力差怎么办。
孩子课外阅读理解能力差怎么办
1、理解词语
词语理解是提高小学生阅读和表达能力的一个先决条件,只有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才能读懂句子、片段和整篇文章。因此,培养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从理解词语入手。
第一,指导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对文中的词语进行准确理解,这是小学阅读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二,学生要有使用工具书和查阅工具书习惯。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学生要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离不开字典、词典等不可缺少的工具。
在学习中,若是直接告诉孩子词语的意思,就有点越俎代庖的做法,无形中造成了学生对字词理解能力的低下,从而影响了语文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工具书的使用一定要改变。
第三,教会孩子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对比理解。如“功夫”一词在不同的句子就有不同的意思。
2、理解句子
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中年级的孩子在这方面,学过一些方法,但往往学了还不能灵活运用,独立的理解能力还有需要提高,有时碰到一个句子不知从何着手。但学习一定是有法可依的,理解句子的基本方法我们可以归纳为下面这些:
联系上下文读读、想想来理解。有些句子单独理解较难明白,如果联系上下文就容易理解了。如《金色的草地》,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这句话中草地到底为什么可爱,蒲公英为什么有趣呢?联系上下文读一读就知道了。
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因此,草地可爱,蒲公英有趣。读句子,联系上下文读,直至读懂意思,这是理解句子最基本的方法。
3、通过演示动作来理解
有的句子中有一个或几个连续动作的,孩子们可以边读句子边做动作帮助理解。如三年级《爬天都峰》这篇课文中这一句:“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在读时,只要加一个动作演示一下,孩子一下就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
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来理解
课文中有些句子,如写景写场面的,一般可以通过想象,联系生活中、电影电视中看到过的情景去理解,就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句子的理解当然不成问题了。
5、引导理解关键词来理解
孩子不理解句子的意思,经常是因为句子中有不理解的字、词。有时句子中并没有什么新词,而是因为句子中用了这个词的引申义或这个词处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其特定的意思。这时,理解这个词语就成为正确理解句子的关键。
6、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把阅读当作一种兴趣、休闲活动,从中获得各种知识,从而提高语文素养,这是非常有用的。
因此,培养阅读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一点。人有学步时,读有起步时。在开始阅读阶段,学生的兴趣是最重要的,只要他喜欢,阅读的书目其实都是不限的,只要有读书的兴趣,从爱读书,到读好书,一点一点转变也是来得及的。
孩子课外阅读能力如何提高
第一,孩子年龄越小越容易培养阅读的习惯。家长营造阅读的环境,在家的时候没事就拿起书来看,所谓言传身教,家里再放些适合孩子年龄段的图书,所以,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尤为关键。
第二,亲子阅读必不可少,当孩子的阅读兴趣没那么高的时候,家长可陪孩子一起阅读,低年级孩子以绘本为主,注意和孩子一起看书的时候以调动孩子的情绪为主要,多提问,多引导。家长在读书的时候切记改变原著。不要认为孩子哪句不懂你直接解释出来。
第三,分角色朗读,让孩子增加阅读的兴趣。读完一章节或者一本书,提出相关的问题和孩子一起讨论,或者角色扮演更能让孩子对其中的感情深有体会。
第四,精彩的段落或者诗句每天重复朗读甚至背诵下来。
当孩子对阅读产生一定兴趣的时候,他就会嫌家长有的时候“碍事”了,你就可以成功隐退了。这个时候家长需要给孩子准备一些适合孩子看的图书,网上有很多书单,注意关注他的阅读内容就可以了。
孩子课外阅读理解能力差家长一定要注意,先从孩子感兴趣的文章下手,让孩子先培养兴趣。慢慢的一点一点地积累,如果孩子爱看书,理解能力是不会差的,不能以大人的世界来判断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我们现在的阅读理解题大多数是成人编好的答案,而且千篇一律,绝对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让孩子喜欢读书,热爱读书,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不要急于求成!